(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翼状胬肉(ICD-10  H11.001)	
 		行翼状胬肉切除术(ICD-10 11.311)	
  
 
  (二)诊断依据。 
 		1.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2.         症状:异物感、散光、视力下降、眼球运动障碍等。	
 		3.         体征:睑裂区球结膜增生、肥厚,其下纤维血管侵入角膜,结膜充血。	
 		4.         病变直观,影响美观。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翼状胬肉(ICD-10  H11.001)疾病编码。	
 		2.有手术适应症,无手术禁忌症。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2-3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血糖、感染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冲洗泪道。	
 		(3)心电图。	
 		(4)视力、眼压、验光、眼前节照相、泪液分泌试验(shirmer试验)、角膜曲率。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角膜地形图、眼前节OCT。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诊断明确者,建议手术治疗。	
 		(2)对于手术风险大者(高龄合并全身内科疾病等)需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交代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充分告知风险,对症保守治疗。	
 		(3)对于有明显手术禁忌症者,对症保守治疗。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术前推荐不含激素类的广谱抗生素眼药水及非甾体眼药水,常用量:局部广谱抗生素术前使用12次或以上,局部非甾体滴眼液每天4次。	
 		(2)术后推荐广谱抗生素眼药水及眼药膏,常用量:滴眼液每日3-4次,眼膏每晚一次。	
  
 
  (八)手术日 
 		为住院当天或第2天。	
 		麻醉方式:表面麻醉或联合局部注射浸润麻醉。	
 		手术方式:胬肉切除手术,有复发风险者联合带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瓣移植术。	
  
 
  (九)术后恢复。 
 		术后住院恢复≤2天。	
 		1.术后局部广谱抗生素眼膏涂于术眼结膜囊内,包扎术眼回病房。	
 		2. 术后用药:术后应用广谱抗菌眼药水及眼药膏预防感染;局部应用非甾体消炎药或糖皮质激素减轻术后的炎症反应;对于胬肉较大较深者可依据患者症状使用绷带镜;出血风险较高者当天应用止血药物口服。	
 		3.如发现切口感染,伴全身症状者及时复查血常规,结膜下出血明显者及时进行对症处理。	
  
 
  (十)出院标准。 
 		1.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手术部位无明显不适。	
 		2.体温正常,无阳性体征,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基本正常。	
 		3.切口愈合良好,结膜移植片在位(7天可在门诊拆线)。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对于进展期翼状胬肉患者,先予广谱抗生素预防和非甾体药物治疗,对于复发风险较低的高龄患者择期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对于胬肉较大者行胬肉切除联合带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瓣移植(ICD-9 11.32002)术等。	
 		2.复发胬肉不进入临床路径。	
 		3.手术后继发切口感染、角膜溃疡形成、暴露巩膜坏死等并发症,导致围手术期住院时间延长与费用增加。	
 		4.住院后出现其他内、外科疾病需进一步明确诊断,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与费用增加。